★福州第二十二中学姜华英(老师) 这一堂课,学的是老舍的《我的母亲》。上课前,我要求他们讲讲十几年来,母亲最让他们感动或难忘的事。 起先,大家不是太认真。第一位同学上台,只是很随意地说一说就下去了。第二位同学也没什么新鲜的东西。第三位讲了一个老掉牙的故事——半夜生病,下着大雨,母亲背去医院并摔跤……被同学耻笑。 后来,有个女生开始认真讲述母亲感动她的事:小时候的她体弱多病,三天两头就要去医院,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,经过十多年的岁月,慢慢地长大。看着逐渐长大的她,邻居们常常感叹:“这孩子终于长大了,不知让妈妈受了多少苦呀!”讲着讲着,她哭了。 也许被她的认真感动了,讲台成了“催泪弹”。 接下来上讲台的同学,无论是女生,还是男生,一站在讲台前,就开始酝酿感情。 有的同学,先是笑对大家,似乎告诉大家:我不会哭的。笑着笑着,慢慢地,表情变了,笑脸变成了哭脸,然后就热泪盈眶,开始用低沉的声音讲述着动人的故事。有的同学一站到讲台前,就已经泪眼婆娑,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,几乎不能继续。中断时,掌声响起,鼓励着讲述者,告诉他:我们感动着你的感动。 她说:6岁的时候,由于要带年幼的弟弟,她只能辍学在家,弟弟有任何闪失,她都要招来一顿责难。于是,认定母亲不公平,偏心,心里便产生了怨恨。直到长大懂事了,才体会到母亲在辛苦劳作之余,对孩子的那份担心、那份愧疚——那是身心交瘁的苦。 他说:小时候不好养,按习俗寄养到别人家,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身边,心里便根深蒂固地认为“父母太狠心了”,不开口叫“爸、妈”。有一次,他生了重病,因为不愿住在医院里,母亲只好每天带着他到城里的医院,打了一天的点滴之后,再辗转回家。即便如此,他也没被母亲感动。直到有一回,看见他散了的鞋带,母亲默不作声地俯下身子,帮他系好鞋带,他才感动地叫了声“妈”。 她说:母亲身体不好,从来没考虑到自己,而是担心着在外求学的孩子,还要照顾多病的老人,变着花样做好吃的,时时关注着老人的起居。 他说:初中时期的他们叛逆、放纵,常常践踏着母亲的爱,对抗着母亲的“唠叨”,对抗着母亲的心愿……用这样的方式,表现着自己的“酷”“另类”和“个性”。直到看见母亲憔悴,看到母亲因担心焦虑而晕到,才有了些许的感动。现在想想有太多的不该…… 他说:在他的记忆里,没有母亲的印象,他很想见见母亲的模样,也试图去寻找母亲,终没结果——他打小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。他哭着告诉同学们:“有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事。跟母亲吵吵嘴,对我而言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。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听母亲的话,不要让母亲伤心……” 每个人都感动着自己,也感动着同学。 所有的同学讲完后,开头很随意讲的同学,也不好意思了,要求:“老师,我再讲一次!” 课后,同学们告诉我:“老师,说真的,我们很想用一种平常的语调把这话题讲完,可一到讲台上,心情就不同了,在座位时的那些想法都不知跑哪去了,就忍不住……”他们还说:“老师,你以后千万别再让我们讲这么伤感的话题了。” 母亲的心,再顽劣的孩子也能感受到。用课本中老舍的那一句话来说: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