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貌是一种语言。它的规则与实行,主要要从观察,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。 -- 洛克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,任何一个文明民族,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。礼貌待人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,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。相比较其他规范来说,礼貌的约束性要小些;相比较专业技能来说,礼貌的实际应用又不那么突出。但是,如果缺少了礼貌,一个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受到排斥,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,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。正如列宁所说的“礼貌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,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。” 有一个姑娘从城里到乡下办事,在途中迷了路,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,看见前面走来一位老大爷。姑娘由于心情焦急,脱口喊到:“喂,往王村还有多远?”老大爷一看这个打扮漂亮的姑娘说话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,也就没好气地回答说:“还有五拐杖!”姑娘心想,人家都急死了,你还有心思开别人的玩笑,就说:“哎呀,路是论里的,怎么论拐杖呢?”“‘论里’?论理你该叫我声‘大爷’!”姑娘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由于心急而忘了礼貌,赶紧给老大爷赔不是,并正确称呼了老大爷。这位老大爷也就很详细地给姑娘指了去王村的路,姑娘连声谢谢。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 可见,“有礼走遍天下,无礼寸步难行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讲,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。 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,由于要到一个地方填表,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,感到非常着急。这时,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,于是,招呼都不打就说:“帮我看着行李。”老人就这么看着这个行李,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,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,连个“谢”字都没说就走了。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,在开学典礼上,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,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,主持人介绍说,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。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“礼”可以被宽容的话,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一些无“礼”的行为,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。 有两个女孩,是一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,模样姣好,穿着入时,可就是太缺少了含蓄之美。 一次,这两个女孩去一家公司找同学。这家公司的办公室是开放式的,一间大屋里有七八名员工,平日里大家交流、打电话都屏声静气的,以免相互影响。不想这两个女孩一进屋却如入旷野,大声呼喝同学的名字,而且大大咧咧地高谈阔论、左瞅右摸,一副比主人还主人的样子。 两个女孩的言谈举止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不太美好的印象,而且这种印象有意无意间波及她们的同学,让那位同学也因此而觉得自己矮了一截。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,仅仅因为一个小节的礼貌疏忽,便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。相反,一个有礼貌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别人认可、接受,既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,也会使自己变得十分愉快。学会礼貌,我们会觉得生活是和谐、有趣的,成功也会因之变得不再遥远。 一位很有名的剧院经理来拜访大仲马。一见面,他连帽子也没脱下,就冒火地问这位剧作家为什么把最新的剧本卖给一家小剧院的经理。大仲马承认有这么回事。这位经理于是出了一个远远胜于他对手的高价,想把剧本买回来,大仲马笑了笑说:“其实你的那位同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,就以很低的价格把剧本买走了。” “那是怎么回事?” “因为他以与我交往为荣,并且一见面就脱下帽子。” 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,这种平和与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,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,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。 遗憾的是,礼貌常常被人们视为小节而忽视。但在我们认清了礼貌的价值和重要之后,就不能再等闲视之了。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礼貌,一方面要加强内心的修养;另一方面要从小节做起,使礼貌成为一种习惯,融入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中。 礼貌绝不仅仅是一些刻板的虚文假套,它是一个人修养和品味的体现,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表征。一个懂礼貌的人肯定更会受到周围人的接受和认可,不管他是成人还是小孩!心理学家认为,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。因此,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,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,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的协作,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。所以说,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,父母就应教孩子从小讲文明、懂礼貌。 教育孩子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。孔子说: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英国着名教育家洛克认为,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。可见,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,都把文明礼貌看得很重。但现实生活中,有些家长却认为,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,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,只要学习好、有真本事就行了;也有些家长认为,小孩子天真无邪,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。其实,这些都是误解。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“身份证”,是孩子随身携带的“教养名片”。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,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,一旦形成坏习惯,再改就很难了。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,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,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、懂礼貌的孩子。 一教子智慧:父母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懂礼貌,应从家长自身做起。因为孩子的礼貌语言、礼貌行为都是来自对成人的模仿。 在公共汽车上,一位母亲和孩子一起坐在一个座位上。这时,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少妇,这个孩子很懂事,站起来,对那位少妇说:“阿姨,您坐我这儿。”没想到,那位母亲伸出手来,把孩子又按在了座位上。孩子不解地说:“我们老师说,要给抱小孩的人让座的。” 也许,那位母亲也没少教育孩子要讲文明,懂礼貌。但在实际行动中,却没有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,用行动去感染孩子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自己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在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。如果家长平常都不用“礼貌”去要求自己的言行,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,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。这也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言教不如身教”。 小薇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,“您好”“谢谢”“请”“对不起”等礼貌用语总是挂在嘴边。邻居都夸她是个好孩子,在学校她还获得了“文明礼貌小标兵”的荣誉称号。小薇之所以如此懂文明礼貌,跟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。妈妈是商场的售货员,自身的文明素质比较高,所以从小对小薇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。在妈妈的影响下,小薇才成了一个人见人夸的讲文明的小姑娘。 可见,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、最有效的教育。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,就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。 所以,父母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,为孩子树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榜样。比如,见到熟人应主动用“您好”等文明语言来问候和打招呼;和长辈讲话要用尊称和敬重的口吻,即使在背后也不能当孩子面对长辈指名道姓;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和长辈入席,并注意饭桌礼仪,同时告诉孩子不能私自开始吃饭,要正确使用餐具,不能高声喧哗、乱夹和乱丢食物等。 二教子智慧: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,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,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,让他们自己去玩。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,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。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,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。久而久之,家里一来客人,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。 周末,客人来家里玩,妈妈对奇奇说:“奇奇,快叫叔叔阿姨好。”奇奇漠然地看了客人一眼,扭头就回房间,留下尴尬的妈妈和客人。家里来了客人,孩子却这么没有礼貌,真让妈妈觉得脸上无光。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。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,注重礼貌待客。如亲友来访时,听到敲门声要说“请进”;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;拿出点心、水果等热情地请客人吃,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;当大人谈话时,小孩不应随便插话;小客人来,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;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;客人离开时要说“再见”,并欢迎客人再来。 三教子智慧: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 不要认为孩子小,就能够掌握在父母的手里,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空间。现在生活中,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孩子讲礼貌,比如有客人来家里,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,不与人打招呼,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,结果,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。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,比如孩子很害羞;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,与自己没关系;或者他正在做作业,一时忘记了打招呼……这时候,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,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,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,等到孩子平静了以后,再告诉他:“这是应有的礼貌,你去别人的家里,也希望他能够热情欢迎你呀。”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,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。 四教子智慧:教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对个别青少年学生缺少文明礼貌行为的责怪声,在一些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,随手乱扔废弃物,买东西交款不排队,上公共汽车乱挤等不良行为,真是屡见不鲜。老辈人瞧见了会说,“这孩子缺家教。”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,父母有责任教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社会公共礼仪。父母带孩子到公共场合时,可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礼貌交往,比如,不要大声喧哗;买东西要排队,不插队,不乱挤;乘车时遇到老弱病残人士以及孕妇和抱小孩的人,要学会主动让座;无意中做了冒犯别人的动作,要及时主动道歉。 |